近日,在2023年中关村大数据日暨大红门数智产业大厦启动仪式上,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姜广智表示,从四个方面加快北京数字化进程,发展新型文化业态。
- 积极推进数字城市建设,计划进一步扩大5G网络的覆盖范围
- 积极探索打造国家级数据训练基地,不断扩大数字资产登记评估
- 推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创新以及互联网3.0领域的技术攻关
- 支持元宇宙产业创新中心、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等建设,强化通用人工智能的赋能,支持人工智能大模型在文创产业的落地
近年来,我国元宇宙产业生态在各方的支持下正在逐渐完善,元宇宙相关专利申请数量全球占比近30%,位列全球第二。元宇宙技术发展步伐也进一步加快,技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潜力巨大。多个以政府、企业、高校为建设主体的元宇宙研究机构不断涌现,聚焦工业元宇宙、教育元宇宙等多个行业领域,积极推动元宇宙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行业应用逐步展开。今年9月,北京发布《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布局20个未来产业,其中近半数都是来自信息和健康领域。面向未来信息通信和先进计算需求,北京将在海淀、朝阳、石景山、通州、经开区等区域,重点发展通用人工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6G)、元宇宙、量子信息、光电子等细分产业。在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指导下,北京市元宇宙产业创新中心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广泛合作,首批已汇聚国内40余家企事业单位,张家湾元宇宙应用创新中心建成并运行,新增注册元宇宙企业6家。此外,北京紧密结合首钢园在工业、科幻、虚拟现实等方面的产业布局,推进元宇宙体验中心C区、D区的优化提升;发布了首届中国元宇宙应用大赛核心成果“北京城市副中心1.0”,展示了最佳会展场景(北京国际设计周永久会址)等副中心虚拟场景;加快推动“5G+数字博物馆”在北京校园实验落地;发布蓝色港湾、凤凰中心等元宇宙应用场景。
据悉,在数字化发展过程中,北京在人工智能、区块链、信创、工业互联网等核心产业规模上均居全国之首,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实现160平方公里全无人自动驾驶连片运营。在人工智能方面,北京是当前国内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基础最好、人才资源最集中、研发创新能力最强、产品迭代最活跃的地区,现已拥有大模型创新团队122家,人工智能核心企业数量超过1800家,占全国总数近三成,居全国首位,全面覆盖AI芯片、深度学习框架、图像语音语义识别等领域。首批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备案的大模型中,北京占了5家,分别是百度(文心一言)、抖音(云雀大模型)、智谱AI(GLM大模型)、中科院(紫东太初大模型)、百川智能(百川大模型)。
预计到2025年,基本形成要素齐全、技术领先、生态完备、可有力支撑北京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