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由于人工智能发展迅猛,人形机器人从纸面构想进入商业探索阶段。
1月12日,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专家委员会在经开区成立,旨在助力研发水平提升,促进技术转化和产业化。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是国内首家省级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以打造全球首个通用人形机器人“硬件母平台”,首个大模型+开源运控系统“软件母平台”为总体目标,已落地北京经开区。
作为北京市重要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地,北京经开区早有一系列行动计划托举人形机器人企业和产业的发展。
去年8月北京经开区发布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助力更多企业项目转化落地。
在资金方面,近期设立了500亿元政府投资基金,聚焦医药健康、人工智能、机器人和信息四大产业,其中,100亿元的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注册地落在了北京经开区。
目前,北京经开区已汇集机器人企业110家,形成覆盖核心零部件、整机到应用的机器人全产业链体系,正在全力打造国内领先的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集成应用新高地和产业生态示范地。
预计到2025年,北京经开区机器人产业产值将达到百亿规模。
而面对这一巨大的“蓝海”,科技巨头和创业公司纷纷跑步入场,共同押注人形机器人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比如OpenAI、亚马逊、三星、腾讯等都已通过投资布局人形机器人;特斯拉、戴森、小米等下场研发人形机器人;智元机器人也获比亚迪、百度、高瓴等机构投资;小鹏、宇树科技、开普勒、乐聚机器人等也在近期密集发布人形机器人产品。
去年10月,工信部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给众多企业带来了政策上的大力支持。意见指出,人形机器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发展潜力大、应用前景广,是未来产业的新赛道。
根据民生证券研报观点,人形机器人可作为天然的商业入口,被赋予更多商业价值。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更加通用,因其人形造型更易于接受,有可能打破工厂、商用和家用壁垒,成为一个真正通用的产品。
但专家表示,成本也是商业化必须迈过的一道坎。人形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成本一直在稳步下降,但要让人形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仍然任重道远。随着一批科技巨头入局拉动产能,预计到2025年人形服务机器人价格会有大幅下降。
|